我们怎么做督导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2/3/7
我们怎么做督导 |
督导是社会工作者业务提高与个人成长的重要环节,是机构管理平稳运作的重要保障,也承担了保障服务质素和遵循伦理规范的“守门员”角色。实际操作上,督导又可大致分为行政、教育性督导和支持性督导。 照我的理解,行政性督导的主要作用是协助机构提高全方位的领导管理能力,进一步能化解矛盾、激励工作士气,增加沟通渠道,增进工作绩效。 教育性督导主要是培训社工员,装备员工的技术文化能力。因为在校学习,基本上只是教会了社工员作为一个助人者所应该知道的基本知识,完成了第一个转变,即是知识结构的转变。对于初阶的社工员,在入行阶段,应特别强调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服务。实际工作中,督导者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社工员专业思路,带领社工员实践专业技能。专业化社工的工作思路和处遇技能,几乎是全世界共通的。教育性督导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育初级社工员的面对问题的思路和处理能力,即完成专业助人者成长的第二种转变,即思维方式的转变。掌握知识不等于就会应用知识。思维方式转变是指逐渐学会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视角来看待与处理各种各样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比如用学会行为主义的视角,来解释和分析各种良好行为或不良行为的形成机制;学会使用家庭系统理论来分析家庭内部权力分布和关系影响;学会应用增能观点来分析优势,增加案主自我应对困难的能力等。 此时的督导,督导者对于被督导者,有时如师父带领学徒般。督导者必须是思维敏锐,头脑清楚,直指要害的。他可能需要发散社工员的思维,培养思考能力,但是最终必须要得出明确的思路和处遇策略。如果只让初级社工员的肆意发散,而不聚焦,并不是此阶段适宜的督导方法。我一直认为,在社工起步阶段,无论是行业还是个人的专业化应该起步于“麦当劳化”,即规范化运作,以这个为起点,积累一段时期之后才能使社工员走上更加自主、自由的“艺术化”工作方式。 可见,督导在行政和教育方面的功能可以使被督导者更好地服从机构政策和规则,实践机构理念与服务内容,有助于提高机构管理能力;也能发挥在社工员专业成长中的教化作用,提高其工作品质和专业素养。 不过,当前越来越多机构内部倡导的民主氛围,本身就可以避免员工与管理者关系不平等的局面。如果实务工作者与管理者的沟通能够自主性地直接反映,就不需要行政性督导成为中间的传达者。督导者也无需介入过多行政管理事务,或者承担类似于“支部书记”的角色。同时,越来越富有经验的社工员,会日益强调学习训练的自主性,自主培养、自我引导和自我规范。在一个机构内部,行政性和教育性督导模式的日渐式微,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机构管理水平和人力素质的提高。 那么,支持性督导呢?发挥督导的支持性功能,是基于一种假设,即被督导者已经具备了某些专业的资源和能力。督导者的工作,除了促进其服务的责信和伦理持守,以及传统的行政教育功能之外,还要去开发、去发现、去强化受督导者的内在资源和能力。 相对行政与教育性督导,支持性督导模式是很不一样。督导者和被督导者之间不再是“指正和教导”,更不是“上级对下级”的权威关系,而更像是一种合作关系、伙伴关系。这样的关系,是平等的、陪伴的,是建立在彼此尊重、信赖的关系上的。成为支持者,督导者需要去鼓励与安慰被督导者在服务中所受到的质疑与伤害,也需提供情绪支持与压力管理来避免社工员的职业倦怠。此时,督导不再是带着专家的面具,在教育、在指正,而是陪同社工员分析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塑造一个健康的人格,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生活、工作中。 当然,在日常工作中,根据机构和社工员特征,在不同情景下、不同发展阶段,恰当选择不同的督导模式,本身也是一门实践学问。 在当前社工专业环境下,很多承接督导工作的从业者,在未受长期严格训练的条件下,即成为督导者,也容易在这个职位上承载过重的负荷。督导者本人也需要经常解除缠绕在心头的困惑,也需要经历一个内心成长的过程。如果急于求成,反而会适得其反,不但帮助不了别人,自己也会受到伤害。初阶的督导者更需要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习边实践,实现自己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结构性转变,凭经验主动地解释、矫正、深化现成的知识结构而形成的综合性实践知识。要获得丰富的实践智慧,只能躬行于实践,在实践中多体验、感悟和反思。实践学习除了可以增强对专业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对自己的盲区和不足有清楚的认识,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思维方式和督导技能的提升。督导者未必对每一种工作情景都十分掌握,也不能了解所有的介入方法,但是必须具备专业视角与思路,并能提供给受督导者。此外,接受资深督导的指导,加强同行交流也是很好的方法。没有指导的、没有交流的学习,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另外,督导者由于自身职位的缘故,可能有时会感到孤独和曲高和寡,同行交流可以形成一个良性互相支持的成长环境。
|